牙隐裂即牙体硬组织的不完全折裂,不仅是一个疾病而且是一个牙髓牙周、生物力学问题的促进因素,用于鉴别病因并判断牙髓根尖周组织的状态。隐裂牙结构薄弱,可以突然发生断裂或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影响牙髓牙周组织。目前对隐裂的研究分为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体外引发试验、临床诊断性试验,尚缺乏对隐裂的致病机制研究,本文将从隐裂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等方面作一综述。 尽管隐裂不是引起牙齿早失的唯一病因,但构建分析评估系
近年来,随着医疗整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被源源不断的应用的医疗手术当中,对于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材料选择依旧是重点,它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整体效果,其重要性毋庸质疑,以下便是对几种常见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材料进行了分析。 1. 骨组织移植 1.1 自体骨 自体骨移植可大幅度减少传染病风险,预后状况良好,常见移植骨主要为肋骨以及腓骨等。且带血管蒂进行移植操作,可有效
舌下腺囊肿是因导管损伤、唾液外渗而形成。因肿胀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3型,口内型、口外型(潜突型)及混合型(哑铃型)。但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它们的组织学特征无明显差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其中有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囊腔内含黏液、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偶见片状导管上皮衬里;邻近的腺体组织有慢性炎症改变,间质水肿,部分导管扩张,小血管扩张与瘀血。 口内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
种植体周围炎表现为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感染、支持骨组织吸收和种植体周围袋形成,主要诊断指征为种植体周围黏膜出现探诊出血和X线显示牙槽骨丧失。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目的是减低病原菌数量、消除病变因素、使骨再生或达到骨再结合。不同研究得出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不一致,波动于5.0%~63.4%之间,最新一篇研究显示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为14%~30%。 检查种植体周围炎时,通常使用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症状评价种植体
骨免疫学于本世纪初首次被提出,其描述了骨骼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和骨细胞共同起源于骨髓,从起始、成熟到活化,存在相互影响,且免疫失调可导致骨代谢异常。而干扰素(Interferon,IFNs)在骨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早期研究中,IFNs被认为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有学者在使用IFNs治疗丙肝、多发性硬化症的同时,监测骨质疏松相关指标,发现由相关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得到一定改善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是由牙菌斑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下引起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破坏性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成人口腔牙缺失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其相关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AS的形成是各种损伤因子致动脉壁内皮功能障碍后产生的过度炎
自光固化复合树脂被引入口腔医疗领域以来,因其优异的美学及机械性能倍受青睐。光固化灯作为固化光源,其正确且高效的应用成为影响固化效果的关键因素。光固化灯使用不当不仅可造成治疗早期失效,还可能出现安全问题,故全面了解其在口腔临床应用中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操作者的水平,并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1.光固化灯及树脂固化的简述 光固化灯主要分为卤素灯、等离子弧光灯、氩激光灯和发光二极管(LED)光固化灯。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MF)是一种特发的、慢性进行性的口腔黏膜疾病,发病隐匿,具有潜在的癌变倾向,可影响口腔的任何部位,有时累及咽部,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近上皮端炎症反应、进行性黏膜下胶原沉积及上皮萎缩。OSMF的临床症状与病变累及的部位有关,大多数患者最初仅有口腔黏膜灼烧感、辛辣刺激不适及腭部水疱。随着病变进展,正常口腔黏膜下组织逐渐被纤维条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