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外科的手术方法,通过屏障膜的放置来为新骨形成创造空间并保存血凝块,同时阻止周围软组织的侵入,最终实现骨组织的再生。利用屏障膜来阻止非成骨组织对骨再生的干扰是引导骨再生的一个关键原理,那么屏障膜本身的性能将直接影响骨再生的效果。 1.引导骨再生膜材料的分类 目前,用于引导骨再生的膜材料主要分为
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囊肿,临床表现为质软、无痛的肿块,口底区病变表面黏膜颜色呈浅蓝或粉红色。舌下腺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对咀嚼和发音的影响与肿胀的大小和部位有关。 根据舌下腺囊肿发生部位及延伸范围,临床上将其分为单纯型(舌下型或口底型)、下陷型(颌下型或潜突型)及混合型。舌下腺囊肿的病理学发生来源有2种,一种是由于损伤等原因导致腺泡或导管破裂、黏液外渗,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假性囊肿,其占绝大
近年来,以“修复为导向”、“精准医学为理念”的口腔种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术中如何减轻患者痛苦、如何精确放置种植体是种植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应用于口腔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如实时动态导航技术、数字化导板的应用及自主式种植机器人的研制,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植体植入位置的精确性。 由于数字化导板的价格相对较低,应用便捷,目前越来越多的种植医生将其应用于种植手术。传统牙种植技术需翻开黏骨膜瓣,根据骨组
错牙合畸形是指由牙牙合、颅面关系不调而引起的各种畸形,不仅导致口颌面的功能及美观不佳,更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寻求正畸矫治的病患也逐渐增多。在正畸固定矫治中,牙面上粘接的托槽、颊管等附件使牙齿表面清洁受限,食物残渣与软垢堆积,从而引发牙周炎症。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以下简称隐形矫治)作为一种新型的矫治方法,因其舒适、美观、可自行摘戴的优点而受到患者的青睐。
由于牙菌斑生物膜的持续存在,慢性牙龈炎/牙周炎成为牙龈组织的主要病理性损害,目前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合理的治疗。但除一般意义的牙周组织疾病外,很多其他疾病如黏膜病、系统性疾病都会伴发牙龈损害,甚至以牙龈损害为首症,容易与牙周病相混,需进行鉴别诊断。 1999年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分类法将牙龈病分为菌斑性牙龈病和非菌斑性牙龈病,其病因可能为牙菌斑、特殊细菌(淋病奈瑟菌、苍白密螺旋体等)、病
牙周病的总体治疗计划包括基础治疗、手术治疗、修复治疗及维护治疗四个阶段,而基础治疗是每位患者都需要的最基本治疗,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可以有效的控制菌斑和消除炎症,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发现和清除深牙周袋、轴角处以及根分叉处的牙石,从而导致牙石残留,影响治疗结果,随着牙周内窥镜的应用,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可视化下从龈下牙根表面去除牙菌斑和牙石,显著提高了牙石和菌斑的清除率,因此,牙周
口腔正畸学通过研究并矫治三维的牙齿、颌骨及颅面畸形,最终达到平衡、稳定、功能和美观的矫治目标。与传统方法相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可使正畸资料采集、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更准确、全面、便捷和安全,从而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达到矫治目标。现就目前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病例资料采集、诊断设计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数字化技术在病例资料采集中的应用 1.1三维颜面成像 随着人们对美观要
目前有很多研究证实,菌斑生物膜中的一种特殊遗传系统可使其中的细菌中发挥致病作用,从而与浮游状态时的细菌相比具有更高的抵抗药物作用的能力、更强的毒性能力和更严密的免疫防御能力,导致实验室的结果用于临床效果不佳。近年来,通过对牙菌斑生物膜的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菌斑生物膜细菌与其他活组织一样,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并且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代谢规则。 超声波是一种对生物组织可以产生很强的穿透能力的机械波